FBI Lab, Techart
eLife-ƦзNͬέpe
吳靜吉綜談創造力教育七年 (轉載)

Posted on 星期二 15 一月 2008

 「創意」一詞既出,「拼創意」成為潮流詞彙,不論暢銷書籍、呼籲宣導,或傳播媒體內容,無不以創意馬首是瞻。教育做為國家根本之道,發展「創造力教育」自是勢在必行,那麼台灣在全球化趨勢之下,做出了哪些與國際不同的成績?而國外又如何發展獨具特色的創造力教育?

 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吳靜吉表示,台灣一般教育還是把『創意』當成一門學科,強調知識的傳遞。「在2003年發想『創造力教育白皮書』時,我們相當重視『體驗』,希望將創意變成可親可近的知識。」吳靜吉身為創造力教育白皮書的建構者之一,娓娓道出草創白皮書時的主要想法,「我們相信,大家都有意願追求創意,要做的只是提供動機,引發參與者投入。」

 由教育部顧問室推行的「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」,秉持著先導功能,發展至今已是第七年,帶著豐盈的成果,即將圓滿落幕。「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」打破以往「上行下效」的慣例,首度全盤「由下而上」,以參與學校、個人提出方案,政府只扮演審核之守門角色,盡量讓各參與者、學校多元發展,自由揮灑出獨特的優點。

雖創造力一直是近年來極度被鼓勵的教育趨勢,但目前國際上推動創造力較為積極的國家有美、英、法、芬蘭、丹麥等,不過與台灣相同由政府支持發展的,只有英國,由教育部、文化部一同支持。但台灣與英國不同的是,台灣更以全面性、地毯式的推動創造力教育,「台灣有『齊頭式』的公平,讓各校、各領域、各學科都有機會提出申請,守門人(政府)再從多量中尋找典範案例。」吳靜吉指出,「我們希望讓每個人的創意都得到鼓勵,從幼兒到成人,從各種學科衍伸至六大領域。大家只要參與創造力,就會喜歡它。」

 另外,因為意識到推動歷程中的分享十分重要,台灣更獨創了創意分享平台,讓不同創意團隊聚集,激出創意火花,而誕生了「2004創造力教育博覽會」,會中不僅讓各領域創意團隊一同交流,更把創意概念推廣給國人,創造力變成一項「全民運動」,要大家一起動起來,活化僵直的腦袋。吳靜吉笑著說:「歐、美都沒有這樣的平台喔。」

 「智慧鐵人創意競賽」、「創意的發想與實踐」巡迴課程也是台灣獨創,前者以三天三夜不斷電的競賽形式,結合闖關與主題任務,讓學子創意思考解決問題,不僅從升學主義掛帥的台灣高中、職裡竟殺出一條血路,更延燒亞洲,拓展至歐洲版圖,年年都不乏來自世界各國的國際參賽隊伍。而後者則是以通識課形式,在全國各大專院校中實施,截至目前為止已有四千多名學生受啟發,創意氛圍正在擴散。

 而國際上推廣創造力教育,普遍重視學習環境的創造,著重讓參與者親身體驗。即使不是政府的經費支持,這些創造力國度依然耀眼。例如:丹麥建構兒童樂園即採用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,依照八大智能規劃不同活動,讓孩子參與感興趣的活動。同時,米哈里的心流(Flow)理論也運用到遊樂園的活動設計上,讓孩子專心投入有興趣的活動,在參與中慢慢加深困難度,進而提升孩子的技能水準。

 法國的做法則是營造創意氛圍。在法國,創意即是生活,生活中即有創意。無論是街頭,或是美術館,食衣住行皆發揮創意,孩子就自然而然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,創意早已根植在法國人民的心中。

 回頭再度檢視台灣台灣,如今雖然「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」的先導、推廣任務已經達成,「創造力教育」將於明年回歸原有教育體系持續進行,但多年來致力於推廣創造力教育的吳靜吉還是鼓勵大家莫忘「親身體驗創意」,像是老師繼續發展多元教學方法,整合不同教材;學生繼續閱讀、創作及分享。在行政方面,校長等主責行政單位人士,則可開創校內或校際之創意分享平台,讓師生們分享、交流,激發腦中的無限創意,唯有不受限制,才能讓腦袋有百分之兩百的發揮。

(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計畫快訊 2007教育部顧問室)


抱歉,本篇的迴響表單已關閉。

..... FBI Lab   >> T:+886-2-28961000 ext. 5142 / F:+886-2-28938842 .....